史学家裴松之
时间:2014-03-10 来源:www.zhwh365.com 作者:lh
《三国志》是西晋时期陈寿所著,这本书是记录我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历史的断代史,但是其内容过于精简,故宋文帝命斐松之为其作注。
斐松之是南朝时期的宋国人,是著名史学家,其作出的最大的贡献就是问《三国志》作注,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四家“史学三裴”之称。
斐松之的简介
斐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汉族,先世原为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永嘉南迁后移居江南。是南北朝时期宋国人,是著名史学家。
斐松之自小喜爱读书,8岁时已熟知《论语》、《诗经》诸书。后博览典籍,学识日进。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任殿中将军。义熙十二年(416年),太尉刘裕(即宋武帝)率军北伐。裴松之时任司州
主簿随军北行。刘裕十分赏识裴松之,赞他有“庙廊之才”,将他转任治中从事史。晋军占洛阳后,刘裕委任之为封国世子洗马。裴松之成为刘裕集团中的重要成员。。晚年,裴松之先后出仕永嘉太守、通直散骑常侍、南琅邪太守。元嘉十四年(437年),裴松之65岁,致仕。不久,又拜中散大夫、领国子博士,最后进位太中大夫。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因病去世,终年80岁。
斐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宋文帝觉得《三国志》过于精简,遂命令斐松之采三国各类史籍为陈书作注。裴松之受诏后,上搜旧闻,傍摭遗逸,经过三年的精心撰作,终于在元嘉六年(429年)七月写成《三国志注》。
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据沈家本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
,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由此许多《三国志》中失载的历史事实得以保存。裴注中也有运用传统注释方法的地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
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
斐松之作注的想法
裴松之随注书呈给宋文帝一份《上三国志注表》,这是他对注书工作的总结。首先,裴松之肯定了陈寿的著作。认为它叙事清晰,取材审正,是当时的一部“嘉史”。同时,他指出陈书有过于简略、以至脱漏很多重要史实的缺陷。最后,裴松之陈述了自己作注的指导思想,并把注文概括为补阙、备异、惩妄、论辩四种类型。
“补阙”是裴松之注书的重点。用他自己的话说,凡陈书所不记载的,而又有保存价值的史料,注书全部予以补充。
“备异”是指经过比较鉴别,对于这类文字,能够作出判断的,裴松之都写出结论,但对那些不易判断谁是谁非的材料,则一并收入,留待读者或后人去分判。
“论辩”包括对某些史实、陈寿的《三国志》及诸家史的考辨和评论。
除了这四个方面,斐松之的作注也包括对文学的训诂,名物的铨释、书稿的校勘等方面的注文。
在中国史学史上,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占有特殊的地位 ,它为三国时期的历史保存了大量珍贵生动的史实,保留了三国时期的朝代文化,同时他还引用了各种素材,把自己 的亲身经历加入进去,保留了一些亲身见闻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