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由《硫黄岛来信》解读东亚文化导读:大概只有美国人,才会从对立两方的角度拍两部电影。你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大气。要打就上战场打个痛快,打赢了,事情就过去了,大家向前看,不要为核心利益之外的事情废话一箩筐。这才是泱泱大国的国民。 一位美国将军告诉记者,某次宴会他与一位中国将军同座,中国将军老是说日本怎么坏怎么坏。美国将军礼貌一阵之后,终于听不下去了,他放下刀叉,很严肃地对中国将军说:你看,我们和日本人曾在太平洋血战,双方都死了很多人,但现在我们和日本是关系非常好的盟国。 硫黄岛之战四十周年时,美国和日本的参战老兵一起竖立的,一面是英文,另一面为日文。奠碑仪式之后,日美老兵握手拥抱,很多人失声痛哭。美国人并不在乎对方悼念死者,也不在乎“战犯”悼念死者。 反思战争的电影应该让观众理解,敌人“也是人,为他们的文化所塑造,受他们的传统所约束,或许不喜欢他们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执行”。第二篇:一元论与东西方文化冲突导读:美国人类学家本尼克特在《菊花与刀》中描绘了美国人对战场上日军表现的困惑。而今,这种困惑又随着美国电影《硫磺岛来信》再次被人提起,我们很随意地将之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实践上这种区别是由意识形态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东方人的一元论的政治观念与西方多元论的政治观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点也造成双方在许多具体事情上采取不同的对策。
美国拍的父辈的旗帜和日本牌的硫磺岛的家书是不是有什么含义?
《父辈的旗帜》是《硫磺岛来信》的兄弟篇。导演伊斯特伍德是从美军和日军两个角度描写硫磺岛战役的!是两部影片。硫磺岛之战是太平洋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两万多名驻岛日军几乎全军覆没,而美方也有六千多人战死沙场,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