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傅声,不是傅生傅声资料 作品 五郎八卦棍 (1983) 十八般武艺 (1982) 御猫三戏锦毛鼠 (1982) 马哥波罗 (1981) 射雕英雄传第叁集 (1981) 英雄无泪 (1981) 第三类打斗 (1980) 冷血十三鹰 (1979) 绝代双骄(1979) 风流断剑小小刀 (1979) 唐人街小子 (1978) 射雕英雄传续集 (1978) 射雕英雄传 (1977) 江湖汉子 (1977) 少林寺 (1976) 八国联军 (1976) 方世玉与胡惠乾 (1976) 八道楼子 (1976) 洪拳小子 1975) 方世玉与洪熙官 (1974) 朋友 (1974) 少林五祖 (1974) 哪吒 (1974) 洪拳与咏春 (1974) 少林子弟 (1974) 马永贞 (1972) 十四女英豪 傅声的相关报导 1983年7月6日晚10时30分,香港著名功夫明星傅声(原名张富声)偕哥哥张振声,弟弟张展鹏,共乘太座甄妮送的生日礼物——白色保时捷911型编号AD 83跑车途经一弯角时,不知何故突撞向山边、车身翻侧、车头严重损毁、傅声头部及胸部重伤,送往医院急救时,因脑部受到严重震荡,内脏受重伤,终告不治与世长辞。 年方29岁英年的傅声因车祸骤然结束他那短促的人生旅途,莫不教他的影迷及亲友们感到震惊惋惜。 时光似流水倏然流逝,傅声离开人间已20年了!当时的影迷相信对此位功夫明星该还印象罢?从傅声遗留下的影片、拜 CD、DVD之赐,音容宛在确教人有种“傅声永远年轻”的感觉。 当年傅声在邵氏走红时期,有著妒恶如仇,锄强扶弱的个性,甚获片场内同事爱戴,拥有“小霸王”之绰号的傅声,死后的第一年公司员工同吃“年夜饭”时,提到他已不能如往年一同欢乐表演余兴节目,引来全场一片哭声。 傅声早逝,邵氏片场鬼话连篇,有人说他是“哪吒转世”。教人费疑猜的是在邵氏片场内,傅声生前所坐之化妆台上设有他的灵位,摆放他的遗照及古装剧照,并置有香炉,香火不断,共事艺人总会上一炷香或供奉他生前喜爱的食物,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之深刻印象。 傅声生前最喜爱“7”字,堪称与“7”有不解之缘,傅呼机号码是777。电影《花心大少》落画时收入共港币七百余万(约马币350万元)遭意外时与甄妮结婚正巧7周年。更教人难以意料的是,他的忌日竟是7月7日。冥冥中,生死只不过是一瞬之间,命也?运也? 傅声原是富家子弟,父亲张人龙乃是香港富商名流太平局绅及立法局非官委议员。在11位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童年无心向学,在运动场上却备受学校重视。辍学后曾当过送货员,装修工人,地盘工人等各式各样工作,一心想自己出来闯天下。后来在影坛走红始终未衰,自认白手兴家不靠家中父荫,而感到自豪满足。 17岁的傅声参加第一期邵氏演唱训练班,翌年正式加盟邵氏成为合约演员,从小爱玩电单车及开快车的傅声从影前已试过两次车祸受伤的记录。 导演张彻与傅声父亲是好友,看中了傅声他那开朗活泼的性格,特安排他参演自己执导之《仇连环》,在片中饰演一个骑脚车之男孩,从而开始水银灯下之工作生涯。 张彻又以傅声之年龄及外型度身拍摄一部《哪吒》让影迷开始认识活泼顽皮的傅声,可说成为他投身演艺生涯的转捩点。 与张彻情同父子 一生为邵氏演出31部电影的傅声,其中古装及动作片占大多数,张彻还特别在影片中营造傅声那活泼、顽皮之形象,并加入喜剧成份与《悲剧中之喜感》,如在《方世玉》系列影片与《洪拳小子》中,傅声所饰演之角色均以死收场。 在张彻的张家班中,傅声是张彻最宠爱的乾儿子,傅声对张彻之爱,犹胜亲生父亲成为影坛佳话,随著张彻於去年病逝如今两人在黄泉永相伴皆作古人矣。 张彻后来到台湾另起炉灶成立长弓公司,乾儿子傅声理所当然随往发展,当年狄龙与陶敏明、姜大卫与李琳琳、傅声等人到台湾拍《少林五祖》由于狄龙夫妇与歌星甄妮是好友,结果介绍傅声给甄妮认识,结果两人一见钟情,当时被新闻媒介喻为“金童玉女”的傅声甄妮,两人各拥有漂亮的娃娃脸庞兼带雅气又诱发成熟气息的矛盾感,让人感到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此段珠联璧合的天赐良缘增添了几许童话故事的色彩。 当年纵然双方父母皆认为傅声甄妮两人太年轻而激烈反对,结果经过了3年的爱情长跑终於於1976年12月4日在香港举行婚礼,傅声还向邵逸夫老板借了3辆豪华房车,两辆平治房车及一辆劳斯莱斯当花车,一双新人抵达注册署,傅声频频以手抹汗,将举行婚礼之际,傅声突然孩子气地伏在慈母中疼哭,令在场人士皆感到惊愕万分,不知是因为太兴奋抑或从此被“困”而伤心。 银坛模范夫妻 在注册官面前宣誓后,甄妮接过注册书后洋洋得意伸出五只手指对傅声说:“你逃不过我的五指山。”婚宴假美丽华万寿厅举行,盛况空前,一时无两,两人恩爱更被誉为银坛模范夫妻。 孰料婚后7年后,在意外发生前竟传来婚变讯息,傅声甄妮不否认共同有过一段快乐幸福日子。 甄妮下嫁后,曾有四次流产之记录,两人在生活中彼此常起冲突,据称傅声因甄妮过大女人主义以致忍无可忍而告离家出走,虽一班好友极力斡旋拉拢试图挽回婚姻裂痕却告徒劳无功。 傅声甄妮毅然决定结束7年夫妻关系,正当婚变事件闹得如火如荼之际,也曾於律师楼商洽离婚手续的一个星期后,一场意外车祸将“生离”的哀怨转为凄怆的“死别”,甄妮更由分居太太变成未亡人。 傅声的“洪拳小子”与“风流断剑小小刀”堪称是他在事业上的巅峰期名作,“花心大小”是时装片的代表作,曾於第20届亚洲影展以“朋友”一片荣获“最有希望演员奖”的傅声,生前首次执导演筒,拍摄“南斗官北少爷”,却因拍摄时演员受伤而停拍,后因他的不幸逝世而告胎死腹中,傅声当导演的心愿永难了,确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慨 傅声原名张富声,一九五四年生於香港。家中共有兄妹十一人,他排行第九,父亲张人龙是一位香港富商名流,被封为「太平绅士」(英女皇封予香港华人的一种荣衔),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位活跃的立法局议员,所以傅声可说是出自名门。家中长辈期望傅声能够多读书,他却对演艺生涯有浓厚的兴趣。 一九七一年,傅声考进香港邵氏公司与香港广播公司合办的第一期演员训练班,傅声第一部影片是《十四女英豪》。由於傅声的热情、活跃、聪明,受到导演张彻的赏识,使之成为张彻第四代的乾儿子。七三年张彻在台湾创建「长弓公司」,把原准备给另一位导演的剧本《方世玉与洪熙官》收回,计划由自己拍摄,以做为「长弓」的创业电影。张彻大胆起用傅声做为男主角,结果一炮而红,将傅声的演艺生涯推向高峰。同年,傅声因演《朋友》(张彻导演)一片,获得二十届亚洲影展「最有希望男演员奖」。 此后,傅声在导演张彻所拍的《马可波罗》、《少林寺》、《方世玉与胡惠乾》等武打片中,饰演重要的角色。在张彻导演的电影中,虽发挥傅声的活泼顽皮之长,加入喜剧的成份,但也常使用具「悲剧的喜感」,所以傅声在「方世玉」系列影片和《洪拳小子》所饰演的角色,结局都是死亡。 傅声深知身为一名功夫片的演员,没有拥有一点真功夫是很难在香港影坛拥有观众,所以傅声拜洪门传人、著名功夫片导演刘家良为师,苦学武艺。傅声在刘家良导演的《十八般武艺》、《御猫三戏锦毛鼠》、《五郎八卦棍》等片中,担纲演出。谁料《五郎八卦棍》竟成了傅声的遗作。 一九七八年九月拍《风流断剑小小刀》、一九七九年九月拍《英雄无泪》功夫片时,后脑受伤,折断了右腿,此后,他对九月怀有恐惧感。傅声从少时就爱玩摩托车,开快车,这样的嗜好也预警了悲剧的发生。一九八三年七月六日晚,傅声与其兄共乘一辆白色跑车,从「乡村」俱乐部出来以后,车子因高速失控而翻车。傅声折断脊椎骨、肋骨,严重内出血,伤重不治,享年二十九岁。 二十二岁时,傅声与当时的著名歌手甄妮结婚,使用了整个美丽华酒店大堂,筵开二百余桌,轰动一时,也成为人人称羡的对象。从影十三年,拍片三十多部,多以功夫片为主,共有二十部。所饰演的角色多与其性格相似,颇有特色,尤其活泼俏皮的人格特质被导演张彻加以发挥,在动作片中引进喜剧的成份,影响后来的香港动作片甚大,也开成龙的先河,是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在张彻所著的《回顾香港电影三十年》一书中,提到是和另一个年轻演员汪禹(亦是七十年代功夫片明星)斗快车撞山,因肋骨断折刺穿内脏致死。参考资料:http://blog.lanyue.com/blog/view.asp?id=789267
哪些电影是傅声演的
由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邵氏公司可说雄霸香港影坛,是当时规模最大,商业上也最成功的电影公司。邵氏公司曾经带起了两个重要类型。其一是由《貂蝉》、《江山美人》带起的黄梅调电影,其二则是由《大醉侠》、《独臂刀》带起的彩色武侠片潮流。在邵氏之前,当然已有武侠片。香港五十年代,由峨嵋公司改编金庸《射雕英雄传》开始,掀起了粤语神怪武侠片的潮流。但是那时的粤语武侠片,武打场面都是戏曲舞台打斗的粗劣再现,部部打法差不多。简单的「批头扫脚」,既缺乏真实感说服力,又缺乏美感。 邵氏公司是有决心带动新的武侠潮流的。在六五年推出由摄影师出身的徐增宏导演的《江湖奇侠》和《鸳鸯剑侠》,圴由王羽主演,但两部片成绩并不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胡金铨六六年的《大醉侠》,张彻六七年的《独臂刀》,两部是划时代之作,除了极之卖座,更带来极多新意念。《独臂刀》票房更达百万,令张彻从此有了百万大导的称呼。两片的空前成功,不单令到邵氏公司从此大拍武侠片,港台也有无数跟风拍摄者。 今天回看这两部影片当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节奏稍慢关乎不同年代的欣赏习惯,动作设计也没有后来影片的巧妙;特技方面更难免显得假;外景厂景更常接得很突兀。但是回到当年,两片带来的震撼可以想见:一方面彩色宽银幕令到影片显得堂皇;认真的制作和简单剧情配合新鲜的武打设计,与同时代的武侠片比简直脱胎换骨。 胡、张这两部电影对武侠片兴起同样有很大贡献,但两人的风格实有很大不同。《大醉侠》制作和细节上十分讲究。一衣一物,一件兵器,一件头饰,都有考究。全片重视气氛的营造,对打时的对峙和奔跑构成重要的前奏。胡的动作比较强调动感美感,一招一式都很清脆,很有美感。胡金铨特别擅长制造英气逼人的女侠,郑佩佩演的女侠金燕子便极之夺目,郑佩佩也就因本片成为邵氏武侠片的首席武打女星。不过胡金铨在邵氏只拍了《大醉侠》一部武侠片便离开了。 《独臂刀》没有《大醉侠》精致,但更加激烈和痛快。影片主要情节其实来自金庸《神雕侠侣》杨过断臂一节。张彻在本片很多创新之处都成为后来他的招牌场面:壮硕的男子赤膊大战、开膛破腹仍勒紧肚皮地血战、破格地用手提方法拍摄打动场面,强调到动作的剧烈气氛和动感。《独臂刀》之后的《大刺客》(1967)讲聂政刺韩槐,以文戏为主,只有一两场打斗,票方却仍过百万。《金燕子》(1968)由郑佩佩演金燕子配王羽演的银鹏,更成为当时传颂一时的名作。两片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是用威也令主角飞越人头施以凌空一击,很有威势。而《金》片中,壁上题词的一个幻想镜头,令到整个画面充满大字,一个白衣人萧然独立,很有意境。张彻的影片以阳刚知名,充满了男性的粗犷和雄健的美。打斗则特别惨烈,主角常常以一敌数十,满身浴血而亡。张彻的成功有一个独特的因素,就是他特别推崇年轻人的血气和勇悍。六十年代中是年轻人文化抬头的开始。同期的武侠片,最好打的往往仍然是老人家,最后常由两个老头子决战。但张彻却讲年轻人打败有权有势的老人家,把年轻人的血气尽情发挥,难怪《独臂刀》的男主角会叫做「方刚」。张彻的影片缺点在粗糙之外,又常常打得很滥,连场厮杀血战不休。像《金燕子》王羽与罗烈决战负重伤后,还要与众喽啰打到肠穿肚烂至死方休,过度的打斗有时实在令人气闷。 三片之后,张彻成为邵氏既多产又最有卖座保证的导演。他捧红了一批批的男明星。他第一轮便把王羽捧成天王巨星,罗烈后来因演郑昌和的《天下第一拳》而大红。王羽自立门户后,张彻却又以《死角》(1969)、《报仇》(1970)、《十三太保》(1970)、《新独臂刀》(1971)等影片捧红了姜大卫和狄龙。姜大卫身材不高,但却有种年轻人不怕天高地厚、锋芒毕露的气质。狄龙则英俊高大,用功极勤,擅演沉稳的角色。姜大卫先红,但狄龙在七三年的《刺马》中演反派马新贻,其老练令他脱颖而出,后来更是邵氏公司的首席小生。姜大卫、狄龙之后,张彻还以七二年的《马永贞》捧经了陈观泰,七四年的《洪拳与咏春》及七五年的《洪拳小子》捧红了傅声。 这个时期,邵氏生产了很多武侠片,几乎所有导演都要拍过武侠片。邵氏出品武侠片,吊威也、跳弹床等技法用得越来越纯熟。邵氏为显示其制作实力,更最喜欢在片头时由主角雄纠纠地骑著马在山头上疾驰,用凝镜把动作定下来出片头字幕,颇有气派。张彻捧红的男明星以外,最卖座的是武后郑佩佩,她主演的《毒龙潭》(1969)、《荒江女侠》(1970)、《五虎屠龙》(1970)卖座不比王羽、姜大卫主演的影片逊色。最卖座的武侠导演则是罗维,他的《毒龙潭》,《五虎屠龙》票房都不在张彻之下。《毒龙潭》的一个卖点是以特技摄影制造巨龙出现的场面。另一个值得提的导演是程刚,他七○年的《十二金牌》,讲侠士阻止秦桧用金牌召岳飞,编导演俱有水准。他七二年的《十四女英豪》虽然改编自历史演义和京剧,但打斗也已武侠片化。更显示出拍摄大制作的实力。 李小龙在七一年的出现,令到古装刀剑武侠片渐渐退隐,代之而兴的是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张彻得邵氏支持自组长弓公司,影片仍由邵氏在香港发行。他导演的《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再一次带动潮流,以岭南拳派为主的功夫片因而大行其道。《方》片更首创由主角在正本前耍几路真功夫,加强主角有真功夫的感觉,它成为七十年代功夫片一个典型处理。徐克的《黄飞鸿》片头实亦源于此。 张彻在台湾失利回邵氏。自《独臂刀》以来为他任武术指导的刘家良开始自立门户任邵氏公司的导演。刘是洪拳正宗,林世荣嫡系传人。拍的主要是南派少林拳和洪拳电影。刘凭七六年的《陆阿彩与黄飞鸿》建立地位,跟著《洪熙官》(1977)、《少林三十六房》(1978),刘家良最擅长的是用不同的武打设计,把洪拳的威力和各种招式巧妙之处展现出来。《少林三十六房》中三节棍的妙用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后期的代表作则是《五郎八卦棍》(1984),讲杨五郎如何由杨家枪化出八卦棍的故事,以舞台味的表现出来,是片厂风格的最后辉煌时期。 七十年代,在武侠电视剧兴起的同时,邵氏也重新拍了不少古装武侠片。当金庸武侠剧在电视上取得空前成功时,武侠电影却是古龙的天下。古龙首现银幕的影片应是邵氏出品,徐增宏导演的《萧十一郎》(1971),但反应平平。要到楚原七六年导演的《流星.蝴蝶.剑》和同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两片卖座成功,改编古龙的电影成为时尚,而楚原的改编又是其中表表者。楚原早在七一年投身邵氏时已拍过武侠片《火并》,影片讲不同人物为夺一批黄金各出奇谋,尔虞我诈,全片无一好人,已显出楚原对奇诡剧情的爱好和嘲弄人性的武侠作风,在当时来说意念太新,未为人所接受。接着七二年又拍过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武侠片《爱奴》,邱刚健异色的剧本令它成为当时武侠片的异数。直到《流》片,楚原的武侠片才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单是楚原,便改编了十多部古龙小说的电影。最佳的应是《流》、《天》及七七年的《楚留香》,奇诡出人意表的剧情;明快的节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整体做出一种新奇和唯美的风格。唐佳的武指在兵器设计上有教人惊喜之处,《天》片中傅红雪的刀把拐和刀结合,拔刀如拔枪,可说武侠片中最佳的一件兵器设计。 在楚原改编古龙的同期,邵氏也趁着金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潮,把绝大部份金庸小说改编成电影。改编得最多的是回巢的张彻,他拍了三集《射雕英雄传》(1977-1981)、《飞狐外传》(1980)、《神雕侠侣》(1982)等多部,其他还有华山、楚原、孙仲、牟敦芾等导演都改编过金庸,但成绩都不如理想。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桂治洪导演一部毫不卖座的武侠片《万人斩》(1980),摄影出色,拍出肃杀而深沉的气氛,只可惜票房失败后,桂治洪便再没有拍武侠片了。 由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接近二十年间,邵氏出品的武侠片和功夫片在香港电影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香港电影的人才很多都曾经在邵氏服务。一个个英勇威武的英雄好汉和女侠,不单帮助塑造了两三代在当年成长的男孩,今天重看,或许有些地方会令我们失笑,但仍有不少影片会令我们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动作的壮美。